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,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。1977年秋,当地驻军在扩建营房时发现该墓。通过出土博钟上的铭文鉴定,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名乙的墓葬,故亦称曾侯乙地宫。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、发掘,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闪亮问世,重放异彩。一时间举世瞩目,国人为之骄傲,世人为之倾倒。
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,为多边形竖穴墓。南北 16.5 米,东西 21米。内置木椁,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,其上为夯土。椁内分作东、中、北、西四室。东室置曾侯乙木棺,双重,外棺有青铜框架,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。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。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。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。墓主45岁左右;殉葬者为13~25岁的女性。
墓中共出土随葬品万件以上。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,是迄今发现的完整较大的一套青铜编钟。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2件、升鼎9件、饲鼎9件、簋8件、簠 4 件、大尊缶 1对、联座壶1对、冰鉴1对、尊盘1套2件及盥缶 4 件等。其中尊盘系用先进的失蜡法铸造,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所达到的高水平。墓中还出土了编磬、鼓、瑟、笙、排箫等大量乐器,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,绘有包括青龙、白虎、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,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。墓中还出土金盏、金杯、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,是曾侯乙生前生活的具体写照。许多青铜器上有“曾侯乙乍(作持)”之类铭文,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。
曾侯乙墓,这座拥有东、中、西、北四个墓室的王陵,尤如一坐地下音乐宫殿。曾侯乙墓出土的这批编钟、编磬、建鼓、瑟、琴、笙、排箫、篪等8种乐器,共125件,还有与部分乐器配用的击奏工具12件,各种构件、附件1714件。可分打击、吹奏、弹拨三类。数量多、种类全、制作精、保存好,是世界音乐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。
当年发掘的曾侯乙墓的墓坑,现已建成游览景点,遗址展室展出了当年发掘出的主棺(复制品)、部分陪葬棺原物以及文物图片。墓坑保留了原状,四室用巨大梓木隔成的墓墙清晰可见。1994年起,湖北省博物馆、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分别制订了曾侯乙墓淳室脱水保护方案。1997年,脱水保护方案正式拟订,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已开始实施。待施工完成后,墓中出土文物全部复制,整个淳室将按出土原状陈列。届时,这座"文物宝库"、"地下音乐殿堂"、"地下神奇的古乐宫",将再现辉煌。